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普洱茶发展的几个阶段
普洱茶
百废待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边疆稳定,百废待兴。自抗日战争以来陷入停滞的普洱茶产业似乎又迎来了新的希望。但让广大茶农、茶商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机的到来之前却有着这么一段黑暗的时代。
 
黑暗时代
1953年,中国开始了“三大改造”,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有私营茶庄全部消失。所有个体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叶生产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全云南省只有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临沧茶厂等几家过硬茶厂按照中茶公司计划指标生产少量普洱茶,主要销往港澳一带。
在计划经济年代,几大茶厂只能按照中茶公司下发的计划指标生产,没有自主销售的权力。在呆板的计划经济下,厂家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普洱茶原本旺盛的市场需求也遭受摧残,渐渐走入特殊的黑暗年代。
 
第一次破坏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广大茶农对古茶园的自行改造。此时,普洱茶私营茶庄消亡,国有茶厂太少,市场需求又小。没有人来收茶,茶农世代守护的大片古茶园成为了不能填饱肚子的多余之物。很多茶农开始大片砍伐古茶树,将腾出来的土地改种苞谷、旱稻的田地。
 
第二次破坏
受改革开放影响,普洱茶需求市场突然爆发性增长。1979年,云南省在元阳召开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1980年,又在保山昌宁县召开全省低产茶园改造会。两大会议后,在以量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指导下云南茶区兴起了一股低产茶园改造风潮。许多古茶园的古茶树或被砍掉,改种新茶树,或者被矮化、施肥,变成改造后的古茶园。
 
否极泰来
从1950年到20世纪80年代,普洱茶古茶园遭到重大破坏,产销量大幅下滑,最致命的是失去了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和价值,沦为茶的原料产地,堪称普洱茶觉醒之后的迷失年代。但事物的发展却是复杂而奇妙的,正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在这个所谓的黑暗年代,迎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普洱熟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产生了。
 
人工渥堆发酵技术
三大改造后,由于存茶的中止大陆已没有老茶可以供给香港,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茶的习惯,为此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的方法的基础上,1973年昆明茶厂在厂长、著名茶人吴启英的带领下,开始试制熟茶,并于1975年试制成功。1979年之后迅速推广到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普洱熟茶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从此,云南的普洱熟茶进入市场,由于吴启英人工渥堆技术的科技性、安全性,产品受到港澳市场的欢迎,并逐步取代了广东的“发水茶”。
 
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发明,是普洱茶黑暗年代的巨大突破,它开创另外普洱熟茶(阴性)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自此,普洱茶的制作出现了两大分支,一个是普洱生茶的加工,一个是普洱熟茶的加工。
1979年2月,云南省茶叶公司召开普洱茶座谈会,吴启英根据昆明茶厂生产普洱茶的工艺,撰写了“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制办法》”,详细制定 了普洱茶生产的加工工艺与质量标准。这是国内第一个开始科学生产普洱茶的专业质量标准。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仍然熟悉的各大生产厂家代码(唛号)的确定。该办法由省公司下发到各大茶厂,成为云南省普洱茶试行生产的规范。从此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工艺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为现代普洱茶产业复兴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作者:喝茶则喜
日期:2023-11-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