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叶的最早记录可以溯源至1567年的伊凡雷帝统治时期,有些曾经去过中国的哥萨克首领津津乐道于中国人用某种植物制成的一种他们喜欢的饮料。他们说那个时候中国人家中已经有了七种必不可少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
有意思的是,在俄罗斯流传的关于茶叶的信息,比茶叶的实物出现在葡萄牙的时间还要早。茶叶最初运到葡萄牙的时间是1590年。同时,也有一种推论说茶叶出现在欧洲的时间是在1517年。
有一些历史学家谨慎地推测茶叶出现在俄罗斯的时间要比它出现在英国的时间稍晚一些,不过这推测仅仅适用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没有考虑到西伯利亚的原住民),这个推测不可信。
茶叶作为舶来品来到俄罗斯的时间是17世纪,第一批茶叶从蒙古运到俄国皇宫的时间是1638年,作为阿勒坦汗送给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指罗曼诺夫沙皇——译者注)的礼物,由使者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带入俄国。而且最开始茶叶是被人们当作药来使用的。实际上茶叶在中国一度也是药用的,据某些资料表明,只是从公元6世纪开始它才被当作一种平常的饮料。
但在整个17世纪,茶叶在俄国的内外贸易中所占比例尚不足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中国对俄罗斯的商业性质的供货,可以说是从1697年才真正开始。
鉴于17世纪存在的各种状况,俄中贸易无法完全开展起来。虽然约瑟夫·库里舍尔(俄罗斯经济学家——译者注)曾经引用某位叫柯伯格的人的话说,“1674年在莫斯科的市场里就有大量的茶叶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只是莫斯科的市场,并且有关茶叶的商品量还是交易金额,均没有指出一个数字来。
1689年,沙俄政府和中国签订了协议,由此开始向北京方面派出皮毛商队。每一个官商队都配一个交易员,负责商品的出售和茶叶的采购。第一支商队于1699年踏上了中国的国土。
一如所料,今后将每隔3年向中国派出商队一次,每次人数为200人,“不过中国人很是害怕这个数量,因为他们担心俄国人会侵占他们的国土,所以官方商队越来越少”。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有很大一部分茶叶是经过欧洲的交易市场流入到俄罗斯的。
到了18世纪30年代的叶卡捷琳娜一世时期,随着恰克图边境贸易活动的展开,经过西伯利亚省副省长伊万·兰格和安德烈·奥斯特尔曼公爵的先后努力,才得以将中国商人吸引到了俄罗斯市场。
在恰克图贸易刚开始的头几年(1720年前后),茶叶每年的输入量勉强达到差不多3000普特(普特是俄国的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译者注),但仅仅只过了7到10年,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年俄罗斯的茶叶输入量已达到2.8万至3万普特。
1760至1780年间,恰克图贸易活动开展得很不稳定,甚至经常处于停滞状态。这个时期是恰克图茶叶贸易史上真正的“淡季”,主要原因是布里亚特、南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原住民与俄罗斯族移民之间无休止的边境冲突。而中国人呢,和冲突的双方都很难找到共同语言。
因此,那个时期进入俄罗斯的茶叶基本上是经过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运来的,这自然影响到了价格和种类。如果说从英国输入到俄罗斯的茶叶长期以来都是畅通无阻的话,那么俄罗斯茶商却不能将中国茶叶运往英国,即使他们想这么做都不行,因为英国人要保护自己的市场。
有一点要着重指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印度和锡兰岛(现在的斯里兰卡)的工业化大批量茶叶出现在世界市场的时间完全就是在不久之前——19世纪下半叶。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斯里兰卡(锡兰)开始栽种茶树的时间是1824年,而工业化生产茶叶的时间是1867年。
直至19世纪末期,茶叶始终在全部俄中贸易中独占鳌头。茶叶贸易从根本上影响着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关系。
毋需觉得惊讶的是,有很大一部分茶叶是经过西欧国家包括英国和德国运到俄罗斯的,俄罗斯的进口在俄英贸易中占极大比例,茶叶是其中之一。在俄罗斯,有很多年只能通过一些西方国家来获得茶叶,他们和中国做茶叶生意并直接从上海港口发货。
18世纪90年代之前,茶叶还有通过海运从欧洲进入俄罗斯的渠道,运送茶叶的船上悬挂的国旗五花八门:有英国的、葡萄牙的、丹麦的,甚至还有美国的。从一封1791年4月23日(新历5月4日)亚历山大·沃伦佐夫公爵写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国务大臣彼得·图尔恰尼诺夫的信中可以看出,一艘美国船只往俄罗斯运送的基本上都是“来自殖民地的商品——茶叶、糖、咖啡、水果、染料”。
然而历史学家尼古拉·鲍霍维基诺夫指出:“这些货船基本上不是直接来自美国本土,而是来自欧洲的各港口——伦敦、里斯本、哥本哈根等等”。我们还发现,在那个时期有很多被运送到俄国的茶叶是经过德国而来的,而这些茶叶是俄罗斯商人在当地集贸市场上采购的。
1790年,伊尔库茨克总督纳戈里少将成功与中国政府达成取消相关法律及商业限制的协议。1792年,参议院终于向在恰克图经商的人们宣布了双边贸易的开启。之后,茶叶成为俄罗斯从中国输入的关键商品之一。
本文摘自《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伊万·索科洛夫/著,黄敬东/译,李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