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颐和安缦刚刚落幕的孝文家茶“百年岩韵·盛世雍容之气象”茶会,让诸多茶友虽不能把茶共饮,但依然隔着屏幕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于丹教授,因为其是一名中国古典文化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一名资深的老茶客。当喝到顶级岩茶,那种美好韵致的激荡,让她有感而发,也意外地讲述了很多可能平时大家不太能听到的她关于茶的认知和感受。
于丹说茶缘
很荣幸在今天这个中国节气中的大日子,夏至,受邀参加这个茶会。虽然室外此刻是电闪雷鸣,但是我们屋里却茶香四溢。中国人爱讲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节令,这么多知茶知味的朋友能够聚在一起,是一个缘分和福气。
我们一生中能喝到多少款好茶,遇到了也其实都是缘分。而中国人所说的“缘分”,其实是有“缘”与有“分”的。
比如说,今天在这里,我们能遇到这么好的茶,遇到两位陈老师这样泡茶,这就是结缘,但是自己修不修这个“分”,这也是一辈子自己的修行……我觉得,无论是养生,还是哲学,还是中国的诗情画意,真能够修这个“分”的人,都可以在茶中体会。
就算平时不能随手遇见牛首、老牛肉,但是日常喝一喝茶,能不能喝出这个静气来,也都是缘分。
于丹说茶酒
古时有很多写酒的古诗,其实用来说茶,也很合适。比如杜甫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就很适合茶。
陶渊明有一首诗就叫《止酒》,每一句里都有一个“止”字。
他说我这个人呢,“坐止高荫下”,找个地方看书,就坐在我家树荫底下就好;“步止荜门里”,散个步就在自家柴门里溜达溜达就够了,我不需要名山大川;“好味止园葵”,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家院子里长的蔬菜;“大懽止稚子”,有稚子承欢膝下,跟父亲闹一闹,这就是天下大欢……
它每一句诗里有一个“止”字,其实也很适合饮茶的心境。特别是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奋斗时代里,可以喝点茶,体会一下“知止”。
但是喝茶跟喝酒还是有不同,为什么讲酒当聚友,茶以独斟,就是酒是要一堆人去喝,豪气冲天,但是茶是一个人去喝的。
“酒如豪士,茶如隐逸”。酒是用来结友的,而茶是用来静品的。
于丹说喝茶的价值
非常感恩今天能喝到这样的茶,牛栏坑那种特殊的小气候,牛首的这种醇厚、霸气,还有这种复合的香气,以及它的长度,在三坑两涧里都是有识别的,一喝就是那种山场。
其实有些地方就是天地精华就在此地,不可替代,所以在人生长度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用宽度增容,也就是说尽可能地遇见好东西。喝这样的茶入口,我是觉得,人不敢浮躁,不敢轻狂,不敢喧哗的。
刚才大家说到牛首现在的价格高昂,其实真懂茶的人,未必会了解一泡茶的价格,但其实会知道它的价值,这个价值哪怕就是一瞬——使人把一盏方寸的茶香,当做一片无际的田园。
因为从城乡一体化这么快的进程推进以来,我们正在失去乡土,但乡土是什么,其实就可能是带在身边的一盏茶,人不一定要有别墅庄园,真正结了缘分的人,会喝茶,身边就是带着乡土的。
中国这个“茶”字写出来就是上草下木,中间一个人,“人在草木之间”。所以茶的本意,就是人,一杯清茶在手,如坐山林,如归草木。
草木的那种千年灵秀,和不可替代的三坑两涧的这种地方的精华之气,都在这一瞬,和你唇齿相依,所以喝这样的茶,真的是有舌底鸣泉之感。
喝这样的茶,如果还像喝酒一样,大声喧哗着,推杯换盏着,敬一个名片,求一个职务,在那样的时候,其实是亵渎茶的。说实在的,好酒是不能糟蹋的,好茶更是不容亵渎的,喝茶本身就是一件正事。
清代的张潮写的《幽梦影》里面有句话,他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很多人都当喝茶是个闲事儿,但大家今天坐在这里,如此隆重,我们是把这件事当做一件真正值得忙的事,就是能把别人都当闲事的事来忙它,我觉得这些人就有能耐,把别人都忙的功名利禄放下,心头有一道闲情。
喝茶喝得不讲究,很多人失去了身边的乡土,这会让我们越过越将就,其实“将就”和“讲究”,词就是这么一个转音,但生活的品质是天壤之别。我倒觉得价格未必要很高,但是要喝出来不可替代的价值。
于丹说茶人
其实刚才大家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遗”,我刚才一直在看陈(再粦)老师泡茶的样子,他一直仪态庄严,目光浅淡。
我很感恩,今天有两位陈老师能给大家掌茶,陈老师和孝文一黑一白,坐在这两端,孝文的脸上是一团天真之气,陈老师的脸上是一派庄严肃穆的气象,人坐在他们面前是不敢喧哗浮躁的,我觉得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他们手上的功夫,是他们内心的状态。
真正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心境,而能品出最好茶的人,一定是走心来品茶的。
我很喜欢铃木大拙在《禅宗》里面讲过的一个故事——江户时期,贵族家里通常会养着泡茶师,有一位茶师,主人一天都离不开他,去京都办事都要带着他。京都浪人很多,为了规避危险,茶师换上武士的衣服,带上配剑,就跟着主人一起去了。
到了京都,主人去办事,茶师自己在外面散步,走到一个池塘边,迎面撞上一个很嚣张的浪人。他看到茶师带着配剑,上来就要跟他比武,茶师只好讲真话,说自己不会武功,只是一个茶师。浪人咄咄逼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却穿了武士的衣服,还带配剑,你辱没了我们武士的名节,所以我还真有理由杀了你,你出剑吧。
茶师觉得有关尊严了,就说,我主人的事还没办完,你给我给几个小时,我把一切打理好了,一定会践诺回到这个池塘边。于是,浪人答应了。
于是,茶师直奔京都最大的武馆,找到大武士,来求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
大武士得知缘由后,说,原来你是茶师,那你为什么不给我泡一道茶呢。这个茶师想,这可能是自己这辈子泡的最后一道茶了。这样一想,他的内心就了无杂念,柔软谦恭。
坐下来,取山泉水,一点点地烹开,洗茶、滤茶、泌茶、奉茶……一道道地做好。
大武士就这么看着他,喝了茶后,他说,这是我一生之中喝到的最好的茶。我可以告诉你,你只要用你刚才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对手,你就不必死了。带着这句话,茶师回到了池塘边,那个浪人早早地就等在那里。
茶师琢磨大武士跟他说的话,他想什么是泡茶的心呢?
想通了,他气定神闲地站稳,笑笑地看着对方,双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池塘边,然后脱下自己的外套,拎着领口、袖口、一折一折叠好,压在帽子下面,拿出绑带,把自己的袖口、裤脚,一一地扎好,一直笑笑地看着对方。最后拆腰带,整束停当,从头到脚,一丝不苟。
浪人早已经把剑拔出来了,却被他看得越来越慌。就在他六神无主的时候,茶师迅雷不及掩耳,咣当拔出剑来,举在半空,大喝一声。这时,武士扑通一声跪下了,说求你饶命,你是我一生当中见过的最高明的对手,你内在的那种定力气场,已经把我击穿了。
其实这个故事就叫“茶匠之心”。今天大家看看陈老师的仪态,你会相信这种仪态,用道家的话来讲,其实是一种“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要减掉自己多少戾气与欲念,损之又损,才能到这个状态。
茶道是能以柔克刚的,所以我真是觉得,不管茶的价格如何,如果能让这样一种仪式感回到众生中,能够在浮躁世相中,还百姓一份宁静的平常心。让大家在泡茶中修行出来这样一种气定神闲、庄严慈悲,这会是一个大功德。
于丹说茶心
刚才张阳总在讲,老岩茶晚上喝也不会睡不着觉,是因为它一股戾气已经被岁月发酵掉了。就是说,新岩茶的那种冲撞、辛辣、浓郁……那种霸气的芬芳,被岁月磨砺之后,就蛮像老子所讲到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境界。
什么是“光而不耀”呢?就是一个人,人格是要有光明的,但是却不要耀眼,它是一种隐含的光芒,但不是光芒四射的,所以其实老茶磨去戾气,达到“光而不耀”,它不会冲撞你了,到了这样一个境界的时候,那种冲淡平和,道家真正的味道,就出来了。
其实今天大家能够见到陈(鼓应)先生在这里,我觉得也是好大的福报,陈先生刚才说到一句话,其实老子里面也在问“名与身,孰亲?”(人都爱名,为了一个名誉,殚精竭虑,甚至是不惜毁坏身心、奴颜婢膝,你有没有问过,名声跟你的身体,哪个跟你更亲?)
人除了爱名,第二就是爱利,所以第二句就是,“身与货,孰多?”(人爱货物,奇货可居,但人的自身,跟这些囤积的财富财宝比,哪个更贵重?)
第三句,“得与亡,孰病?”(人都是喜欢得到的,从得到一泡好茶,到得到珠玉财宝,都是欢喜的,但你想过失去的滋味吗?那得和失之间,哪个更闹心呢?更是你的心事呢?)
所以问完了这几个问题,老子就告诉你一个至深的哲理,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人这辈子太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软肋。你爱权的人,就死在权上,爱情的人,就死在情上,太爱孩子的人,有的时候就被子女败了自己的名声。“甚爱必大费”。人不可无所爱,但是爱到痴迷,物极必反。
“多藏必厚亡”,天下的许多好东西,是属于天下的,有些藏品是要在博物馆里共赏的,都囤积在自己家里,就要惹来杀身之祸的,你最后就丢得更惨了,所以老子讲了一句话,“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哪三宝?“一曰慈”,要有慈悲心,“二曰俭”,要有勤俭心,“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实现在我们在鼓励人:敢为天下先,动不动创业创新,做前人不敢为,但有的时候,思想无禁忌,创新有规则,什么事情都敢,是可怕的。
老子还有一句话,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们经常是勇、敢连用,讲过勇而不敢吗?
喝酒是让人喝到勇而敢的,喝到兴头上,为朋友两肋插刀,头破血流,都敢。但是君子智勇,有的时候是像韩信那样可以受胯下之辱,才可以有大担当的,是可以隐忍的。那种勇而不敢为天下先,才是生命之宝。而勇而不敢的境界是可以用喝茶激发的。
喝茶是一件重要的事,什么时候能够把喝茶跟人之间的这段美好,由茶,由这些做茶、事茶人,带给百姓众生,可以让大家在浮躁之中找到一种看见自我的方式,找到一种浅近的带在身边的中国文化传统……如果真的可以把这件事情推广的话,我想很多学问,大家可以在一泡茶香中感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