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于右任的南北之争也是茶文化的南北之争
普洱茶
1921年,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率部抗击北洋军阀,辛苦奔波于渭北各靖国军防区。盛夏7月,于右任冒着酷暑,来到泾阳防区,泾阳茶商们素和于右任交好,为支援革命,为靖国军捐钱捐粮,以泾阳茶行捐资最多。于右任感动地说,“茯砖茶600多年来,一直是官方调控‘茶马交易’,官方称其为‘安边茶’。而今又大力支持革命军,堪称‘安国茶’也。”司令遂挥毫沷墨,书北宋诗人黄庭坚《戏答》诗作条幅:
【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闻道一稊米,出身缚簪缨。
怀我伐木友,寒衾梦丁丁。
富贵但如此,百年半曲肱。
早晚相随去,松根有茯苓。
【戏答史应之三首】
甑有轻尘釜有鱼,汉庭日日召严徐。
不嫌藜藿来同饭,更展芭蕉看学书。
黄庭坚写了很多“戏答”诗,这是从欧阳修开始的一种新文体,苏东坡也做过,特别擅长插科斗浑。这首诗是黄庭坚写给一位道士朋友的,因为相熟,“戏答”更为妥帖。对于朋友做道士,诗人有挖苦打趣之意,但还是盛赞了友情,先抑后扬。虽然儿时的伙伴选择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朋友做道士的种种行为,让他看起来很可笑,但到年老时都殊途同归,而友情地久天长。诗中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一种名贵养生保健品。一说茯砖茶有茯苓香,所以得名“茯茶”。于右任选这首诗,一说茯茶功效,二诉乡情长久。
1368年(明洪武元年)被标注为泾阳茯砖茶的诞生元年。在泾阳茯砖茶600多年的发展史中,泾阳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商号,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有:天泰通、裕兴重、元顺店、积成店、昶胜店、泰和城、协信昌、天增号等达86家。泾阳作为湖茶烘制中心和陕甘茶叶的集散地,到清中叶经营茶叶制造的规模相当大,“官茶进关运至茶点,另行检做转运而行,捡茶之人亦有万余人,各行店背厢负货,闲人亦多至数千”,经营茶叶的茶店、茶号“甘引者54家,陕引者32家,共86家”。几百年来,国课民食,获利无穷。主要的商号有资本额二万元的裕兴隆,经理人为邓鉴堂;资本额一万六千元的积成店;拥有资本额一万五千元的昶胜店;资本额为一万元的协信昌;天泰全,资本额一万元;福茂盛,资本额为一万元;祥盛永,资本额为一万元;天泰运,资本额是五千元等等。每年每家平均办茶十五引票,共计一千五百引票(每引一票,每票八百封,每封5斤,后改为每封6斤)约300一500吨,分销西域、俄属各地。其中以天泰通、裕兴重、协信昌最为驰名。其牌号以“天秦通”为蒙套最信任。而裕兴重茶庄创建于明朝,盛于清同治年间,其规模和影响力当时为泾阳86家泾阳茯砖茶之首。创始人邓鉴堂为民国时期泾阳县商会会长,于右任与他过从甚密,为其多次题词。抗战时期,邓鉴堂代表泾阳茶行,为国家抗战捐献了一笔可观的资金。至今,于右任后一首诗的书法原作还保留在裕兴重的展览馆内。
 
一、于右任的南北之争
因为张载而有“关学”。张载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的五位儒学大师之一,以后,有朱熹集其大成,使得“理学”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比汉学、玄学和佛学更加昭帜的“正统”。张载的一生,虽然不能用杜甫的“艰难苦恨蘩霜鬓”来形容,但是也经常处于饔飧不继的窘况。张载在陕西眉县的横渠乡间讲学,其规模和南方的岳麓、东林没法比,但是,他的影响则远远超越了地域局限。他在《西铭》中提出“民胞物与”学说,使程颢大为叹服,说“《西铭》明理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自孟子后未见此书”。以后接受张横渠影响者像冯从吾、刘古愚、于右任、张季鸾、吴宓,都有一个特点:对人生社会持进取态度,处坂荡之世则谈兵论剑,由改良而趋于革命。
于右任是张横渠在千载之下的一个期望。于右任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儒家正统当中特别注重“民胞物与”和“经世致用”的“关学”。于右任3岁时母亲早逝,父亲在四川打工,由伯母带大,童年时读书就特别刻苦,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求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于右任不光学的好,考试也出成绩了,被誉为“西北奇才”。慈禧太后西狩时,参加了“跪迎”队伍,三年后因为写了“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被慈禧太后通缉,而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时期,关于“南北之争”的争论甚嚣尘上,很多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学者都卷入这场争论,如王国维、罗振宇、胡适、陈寅恪、梁启超等。1905年,大有名于学界的钱基博先生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舆地大势论》,公开提出大河流域民族即“北人”必须由长江流域民族即“南人”“处置”。钱氏的理由是“南人”交税多,对社会贡献大,应该在以后的代议制民主中应该居主导地位。第一个站出来批驳的就是于右任。现在收入《于右任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的〈驳钱基博氏〈中国舆地大势论〉》。于右任在比较儒、道两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时说:“若就文化而论,南老北孔,作者判断天然。按太史公谓老子为楚苦县人者,系从后日定之,其实苦本属陈,地势当南北两界之间,老子之非长江流域之生产物,可断言也。……然老子之厌世,与孔子之救世,二者孰有益于社会?平心论之,养成数千年不痛不痒之世界者,其学说大有力焉?”于右任早年思想便有张载的烙印。于氏在历数“北人”在中国历史上的种种贡献以后,剀切言之:“北人,北人,勉力为之,宁使天下笑南人之失言,毋使天下笑北人之心死矣。夫同处一高度之中,则无人非主人翁。”
 
张载的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经世致用的实际精神,振衰起颓的文化责任,乐观清正的社会理想,都在这里面。于右任当年和李宗仁、孙科、程潜竞选副总统,把这几句话写了2000张条幅,遍赠国大代表。可惜,时不我与,势不我力。于右任“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是被强力挟持着。梁披云等学生晚辈曾经劝他到南洋当隐士,是不知道他的心底幽微。看他晚年的那些诗:“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总成灰。低徊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破碎河山容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虽是悲歌感慨,总不脱儒者情怀。再且看于右任写于1958年的这首诗:“能养能生共几何,不教饭碗引干戈。将来麦子木瓜大,四季开花结实多。”朴质天然的民本思想溢于笔端。他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还曾写下一首散曲:“几章民治残诗,几页人豪战史,名儒名将兼名士,时代光明创始。”综而观之,这不是张横渠那几句话的现代翻版吗?
如果说,于右任是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更多传奇英雄的色彩,吴宓则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变异当中一个承受八面来风的悲剧人物。1926年的夏天,吴宓写道:“阴。雨。是日细读刘古愚太夫子《烟霞草堂文集》,多所感发。古愚太夫子之精心毅力,其一腔热血及刻苦实行之处,宓自谓颇似之。愿更奋勉,而有所进焉。”
“其一腔热血及刻苦实行之处”,这对关学一脉总结的太对了,碰壁冷遇也不回头,反而“愿更奋勉,而有所进焉”,这不也正是陕西茶人精神的写照吗。反观杜甫的一生,有才,勤奋,境遇不好,虽辗转流离不失其志。关学思想在1200余年前的唐朝早就有了印记。
于右任曾对人说:“我生平没有钱,年轻时以教书为生,现在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袋里从不带钱,身上只有一个褡裢袋。别人的袋子是放银子的,我的褡裢袋只放两颗图章。”其家中除文房四宝,没有一件奢糜之物。于老先生最著名的诗词可能就算是这首《望故乡》了。
【望故乡】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其情之哀和乡愁之浓让人读来颤颤地心碎。
 
二、茶文化的南北之争
有唐以前,陕西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行政、军事以及文化中心,那些时代的文化名人灿若河汉星辰。到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陕西对全国发生影响的人物可以说是寥若晨星,而张载以一介寒儒,能够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确实可以说是陕西的一个骄傲。陕西地处西北,虽然久为帝都,其实多为苦寒之地,是北方。北方人、北方文化,和北方的食品一样,没有那么多花样,形式的成分比较淡薄而崇尚质朴。这种“集体无意识”,甚至在中国的一切学问中间都分出“南派”和“北派”。书法分“北碑南贴”,饮茶也分南茶北茶。南茶品种多,春茶上市早,饮茶方式多样,典故趣事多。北茶相对而言认知就比较简单,饮茶就比较粗放了。南方北方喝茶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差异一:茶叶生产有差异。我们能数出来的名茶中,祁红产于安徽,正山小种和大红袍产于武夷山,铁观音产于安溪,单丛茶产于广东,普洱产于云南,碧螺春产于太湖,龙井产于西湖。总之,南方名茶多,北方名茶少。但必须补充一句,北方虽然名茶少,但优质茶却不少,如陕南茶、泾阳茯砖茶、信阳茶、崂山茶等。
差异二:茶叶偏好有差异。南方人喜欢喝多种多样的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都是南方人的爱,但地域性很强,地域之间并不容易兼容。而北方人早些年则偏向花茶,香气浓烈又冲泡简单,省时间,不麻烦,牛饮也可。近年随着茶文化的推广,普洱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然后是红茶紧跟而来。套用一句歌词,“大风从北方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茶我的茶”,北方人喝茶容易赶流行,且基本没有地域区隔。
差异三:茶具有差异。南方饮茶,针对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具讲究,黑茶和普洱用紫砂或陶器,绿茶用精细的玻璃器具,工夫茶还有专门的茶具组,闻香还有专门的闻香杯,红茶也有调饮的器具,用“精巧”二字形容足矣。而北方就相对来说简单,直接一个大茶壶,大盖碗,像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沏一壶茶,端着就喝或者喝好几巡,差异巨大!
差异四:饮茶方式有差异。这点和饮食习惯一衣带水,南方人饮食讲究精细、清新婉约,北方人就大乱炖、豪放派。喝茶也是,南方人喝茶的过程中还对茶道艺术较为讲究,而北方则不注重这些形式,喝茶也比较粗犷。而且,北方很多省份都有煮饮茶的方式,大锅熬煮,配以辅料,浑然天成。林治先生说,这就是中国式的调饮,比清饮更有生命力。
差异五:饮茶文化有差异。相比南方的饮茶风俗,北方人对于茶的理解与体验,更多的是在于“喝茶”,有一种需求在里面,或解渴,或健康,或取暖,或热闹,或红火。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咕噜咕噜大口的喝茶,热火朝天。而南方人饮茶一个人能消磨一个下午,多了一份情调在里面。
 
差异六:藏茶有差异。南方藏茶,那是出了名的,当然这藏茶以普洱居多,而且东莞“藏茶之都”已成为全国最大普洱茶仓储基地。而北方之前没有听过藏茶的说法,近年也有北方的干仓一说。大概而言,北方玩器的多,南方藏茶的多。
当然,不管是南方的婉约还是北方的豪放,中国人爱茶却是不争的事实!喝茶能带来的好处也逐渐深入人心,不久将来,相信这种差异化会逐渐缩小,四海融通。
这把茶壶,经历几代人的使用,釉面已经褪去,铜丝已经斑驳,这是陕人喝茶的标准器。
茶、器、人,形成了不同地方的不同茶文化,茶、器、人共同促成了当地所谓“茶魂”。在于右任生活的民国时期,陕西喝茶的标准件都是一个大茶壶,配几个大茶杯。茶壶以瓷质为多,大肚或高方,有容乃大,壶壁厚重,保温性能好。茶杯立直,大口杯,喝的过瘾。多数人家都会在茶壶茶杯底下加一托盘,搪瓷居多,以供集纳滴水,不用时覆以毛巾罩布防止灰尘。厚壁大肚茶壶,自然适合香气浓烈粗枝大叶味酽耐泡的茶叶。这是陕西先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智慧。现在喝茶南风北渐,泾阳茯茶复制以后,也多以盖碗为主流泡器。很多场合我们都在向泾阳茶企发问,我们祖先什么时候用过盖碗冲泡茯茶?茯茶冲泡是以“焖”为主的冲泡手法,粗枝大叶的甜度香气才能很好的发散,所以用厚壁茶壶、热水瓶、焖壶等,铜壶慢煮也是为了达到“焖”的效果。盖碗泡茶为了达到焖泡的汤色和香气,必须加大投茶量,汤色上去了,但苦涩难以掩盖。可笑的是,这就是很多茶从业者以为的“茶气”、“茶劲”。我们现代主张“薄饮淡茶”,其实茯茶历来就是很科学的饮茶体系。相对于南茶而言,“薄饮淡茶”北茶保存的最好。如西藏、蒙古的奶茶,都是薄饮淡茶的保健典范。在袁家村、茯茶镇看到的瓢子大铜壶熬煮茯茶,汤色红亮,香气悠长,其实并无苦涩感。虽然是大锅大壶,但是投茶量是很少的。这说明对茯茶冲泡而言,“焖煮”要比投茶量重要很多。很多茶友找茶贵人问,我自己泡的茯茶就是没茶艺师泡的好喝,尤其是煮,颜色酱油一般,难以下咽。这也是“投茶量”的原因。
 
陕西耀州窑的瓷器向来以壁厚著称,因为有独特的“刻花”工艺,做不薄。耀州窑的瓷器就是最适配的茯茶冲泡器具。当然如果青瓷变为白瓷,汤色效果就会呈现的更好。
茶艺师就是他!正在用汤匙分茶汤。汤匙,北方叫汤勺,南方叫调羹。
安溪铁观音曾经在大唐西市金色大厅做过一次推介会,我参与了,印象很深刻。给我们这一桌泡茶的是位小伙,他二十一岁,大学就读,茶商二代,父子二人各掌一桌。金色大厅所有贵宾席位,每桌有茶艺师专门服务,没有女的,都是男的,都是安溪在陕西的茶商。冲泡采用的是审评式,盖碗冲泡,汤匙分汤。我当时学业很不精深,难免觉得茶器普通泡法陈旧,连个紫砂壶都没有,更不要说银壶建盏了。桌上没有紫砂壶还怎么?喝茶/拍片/讲茶道/品位/排场等等,这几个词都可以轮番用,你懂的!后来见得多了,就深为震撼了,估计即使在人民大会堂他们还是这种泡法。铁观音坚守用盖碗汤匙,泾阳茯砖茶该不该用盖碗,陕西绿茶可不可以用盖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铁观音为什么卖得这么猛,独领风骚的茶文化是其一。
茶文化融通是大势所趋,但在这种背景之下,寻找适合当地茶叶品牌的文化呈现及语法依然很重要,南北之争依然有价值。
 
作者:茶贵人
日期:2023-11-1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