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说,文学作品基于现实但是却高于现实,因此,从一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说之外,生活之中的故事。
就拿《老舍》的作品茶馆来说,老舍在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大茶馆,他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个窗户,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生死浮沉,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时代的历史画卷。
透过老舍的《茶馆》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但也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信息:老舍爱茶。事实上,老舍本人茶兴不浅,不论是绿茶、花茶、红花,都爱品一番。而且,老舍还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饮茶的习惯都没有变过。因此,创作与饮茶是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老舍的茶瘾还很大,爱喝浓茶,一日三换。他对北京茶馆非常熟悉,1958年,他在《答复有关<茶馆>几个问题》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先生一天都离不开茶,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上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惹得老舍先生神情激奋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许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这样。而外国人喝茶则是论“顿”的,也难怪,那位服务员看到半杯茶放在那里,以为是老舍先生已经喝完的,因为就会觉得老舍先生不要了,就给倒了。
抗战期间老舍蛰居重庆时,曾在一篇杂文里提出要戒茶,这决非本意。“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忆当年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连老舍这样的大作家也因物价飞涨而喝不起茶,竟然悲愤地提出要“戒茶”,以示抗议。嗟呼,茶叶太贵,比吃饭更难。像老舍这样嗜茶颂茶的文人茶客,他是爱其物、恨其价,爱与恨兼融于茶事之中。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常往登门拜访,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他们茶情之深,茶谊之浓,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开头首联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以此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回到北京后,老舍每次外出,见到喜爱的茶叶,总要捎上一些带回北京,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