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羽交往的文人墨客中,李季兰是一位有着特殊意义的诗友。在过去的茶史研究中,不仅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而且还被说成与陆羽有着不同寻常的恋情关系,以讹传讹,造成误解。所以,有必要对它们的交住作一些考察,正本清源,还历史的真正本相。
李季兰,名冶,字季兰。《全唐诗》小传称其为吴兴人,《唐才子传》说其为四川三峡人。新、旧《唐书》无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诗一卷,已散佚。《全唐诗》今存诗十八首又八句。事迹散见于《中兴间气集》卷下、《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玉堂闲话》、《幸天录》卷一、《唐才子传》卷二。《中兴间气集》卷下有李季兰《从肖叔子听琴赋得三峡流泉歌》,诗云:“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据此,李季兰早年应居四川三峡地区,后才移寓乌程(湖州)一带。
《唐才子传》说其六岁能诗,善弹琴,尤长于诗,才情横溢,性格诙谐,是个豁达不拘形迹的女道士。《中兴间气集》卷下云:“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陆羽与李季兰的交往,应始于天宝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陆羽移居湖州后。《文苑英华》卷七九三《陆文学自传》云:“泊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以过江,与吴兴皎然为鲻素忘年之交。”《中兴间气集》卷下云:李季兰“尝与诸贤集乌程县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诮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众座大笑,论笺两美之。”乌程县开元寺,正是皎然在湖州会集诸友说诗论学的场所。刘长卿,字文房,大历时期著名诗人,有《刘随州集》十一卷存世,《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唐诗纪事》卷七八有云:“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刘长卿此时与李季兰的交往,应该是与陆羽的交往同时,因刘长卿与陆羽也是非常好的挚友。刘长卿曾任吴中长洲尉,据《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苏州长洲县》:“长洲苑,在县西南七十里。孟康曰,以江水洲为苑也。”由此,长洲与乌程(湖州)正是近邻,往来应很方便。《全唐诗》卷一四九有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肖判官》诗。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至德元年(按天宝十五年七月改元至德)六月辛卯,安禄山部将崔乾佑克潼关。因此,刘长卿任长洲尉的时间应在是年前后,前诗作于此年秋。《全唐诗》卷一四九有刘长卿《留题李明府溪水堂》诗,卷一五0有刘长卿《苕溪酬粱耿别后见寄》诗。《吴兴志》卷五载
溪、苕溪为湖州属地。据此,这也是刘长卿确实到过湖州的明确记载。此后,刘长卿还有《送陆羽茅山寄李延陵》诗,见存《全唐诗》卷一四八。因此,陆羽与李季兰及皎然、刘长卿的交往,应同时始于至德元年(756)。
李季兰交往的诗友中,除陆羽、皎然、刘长卿外,还有朱放、阎伯均、崔涣,肖叔子等人。其中阎伯均与李季兰的关系尤为值得注意,其密切超过与陆羽的交往。《全唐诗》卷八0五有李季兰《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云:“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前垂。强劝陶家酒,迁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处更何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诚挚恳切的朋友之情,是站在平等的立场抒发知己之情。而李季兰在对阎伯均的诗表达的感情却是迥然不同,超越常规的。阎伯均,名士和,大历诗人,代宗朝户部侍郎间伯屿从弟。《全唐诗》卷八0五有李季兰《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云:“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又同卷《得阎伯均书》诗云:“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莫怪阑干垂玉筋,只缘惆怅对银钩。”又同卷《送阎伯均往江州》诗云:“相看指扬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水,孤舟何处归。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阎二十六,据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应为阎伯均。从以上三首诗看,李季兰表达的才是婉转迁迥、缠绵多情、谦卑柔顺的恋情。李季兰诗中以“妾”(女子谦称)对“君”,抒发的是纤纤女子的相思之情
李季兰对阎伯均的这种感情,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人的诗作中看到。《全唐诗》卷二0八包何有《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感》诗云:“南国佳人去不回,洛船才子更须媒。绮琴自雪无心弄,罗幌清风到晓开。冉冉修篁依户牖,迢迢列宿映楼台。纵夸奔月成仙去,且作行云入梦来。”从诗最后两句看,阎伯均思念的人,显然是一位女道士。《全唐诗》卷八一六皎然有《和阎士和望池月答人》诗云:“片月忽临池,双娥忆画时。光浮空似粉,影散不成看。孤枕应惊梦,寒林正入帷。情知两处望,莫怨独相思。”同书卷八二0皎然《古别离》题下注云:“代人答阎士和”,诗中云:“望所思兮若何,月荡漾兮空波。云离离兮北断,鸿渺渺兮南多。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春风胡为兮寒路,使我归梦兮撩乱。”从以上二诗所答所和“双蛾”、“相思”等语看,显然所代者亦为女人,即李季兰。
《唐才子传》卷二李季兰:“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剡中地名不确,疑为剡县。唐时剡县,即今浙江嵊县,古称吴越之地。陆羽曾经二次赴越,一次是大历五年(77O年),一次是大历八年,并有《会稽小东山》诗咏剡溪。(参见拙著《陆羽年谱史迹考辨》,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一九九九年第四期)《全唐诗》卷八0五有李季兰《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李季兰前往剡县,可能不光是与陆羽的交往,更深的恐后是对阎伯均的思念,但目前尚无比较明确的史料说明陆羽与李季兰在剡中的交往。
从李季兰《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看,因诗中多提苏州地名,其送别地点当在苏州。李季兰《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题湖上.亦可能是在太湖苏州一带。《全唐诗》卷八一六皎然有《访陆处士羽》诗云:“太湖东西路,吴王古山前。前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赏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从皎然此诗所述看,陆羽明显是在苏州东山太湖一带茶区居住,所以陆羽探访李季兰应可能在同一地点。
陆羽与李季兰的交往是深切的,但没有超出朋友的友情。由于史料缺乏,有的问题虽然有人提出了,但由于实在无法得到比较确切的证明,只能存疑,待进一步挖掘材料后考证。如傅旋琮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卷二李季兰的笺注中提出,刘长卿有送李季兰的诗二首,即《送李校书赴浙东幕府》和《送李校书适越谒杜中丞》(见《全唐诗》卷一四七、一四八)。校书,职官名,唐代秘书省、著作局、弘文馆、崇文馆皆置校书郎职。但日前无明确史料确定李季兰应诏赴阙被授此职,而《旧唐书》卷一三七李纾传有载“天宝末,拜秘书校书郎”,故又疑李校书为李纾,所以傅说并不十分确切,只能存疑待考。
我们相信,随着史料的逐步挖掘,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把陆羽的生平交往提出一个明确清晰的概括,让历史展现一个活生生的“茶圣”形象,使茶史的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载《农业考古》200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