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现代中国十大茶学教育家
普洱茶
二十世纪是中国茶业、茶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世纪,在二十世纪,实现了从传统茶业、茶学向现代茶业、茶学的转变并建立起现代茶业制度和现代茶学体系,茶叶生产、科技、教育、经济、文化都取得显著的成就。
作为茶业、茶学基础的茶学教育更是从无到有,建立了从职业中学、中等学校到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的完整的茶学教育体系,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涌现出了一大批献身茶学教育的教师、名师和教育家,而王泽农、吕允福、陈椽、庄晚芳、陈兴琰、陆松侯、张堂恒、莫强、王镇恒、刘祖生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几乎都是终身站在茶学教育的讲坛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茶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
一、王泽农
王泽农(1907—1999),江西省婺源县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物化学专家。参与筹创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茶叶专业。主编《茶叶生物化学》、《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等,编译《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著有《茶叶生化原理》等,是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创始人。
王泽农在我国高等院校茶叶专业首先开设茶叶化学课,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和完善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招收研究生,培养了大批茶叶生物化学科技人才。
王泽农在三次主编国家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引导大家在广泛搜集专题资料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为全国茶叶生物化学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扩大,起到了重大作用。他还为他校培养茶叶生化进修教师,向其他学校和单位输送攻读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生。他不遗余力,为培养茶叶生物化学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二、吕允福
吕允福(1907-1990),浙江省新昌县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栽培专家,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始人。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和科研工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筹建浙江茶业改良场,为浙江茶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建国后,赴重庆执教,培养了大批茶叶专业人才。
参编《制茶学》(1961、1965)、《作物栽培学》(1963)、《四川茶叶》(1977)、《茶树栽培学》(1961、1979),并担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1979年版副主编。
三、陈椽
陈椽(1908—1999),福建省惠安县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制茶、茶史专家,中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主编《制茶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等教材,著有《茶树栽培学》、《茶叶制造》、《制茶管理》、《制茶技术理论》、《茶业通史》等。
执教半个多世纪,除了2年制的专科生和4年制的本科生外,又先后招收了制茶、茶机、茶叶检验、茶史、茶叶贸易、茶叶市场学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
为了加速高校的师资培养,1986年开办了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制茶技术理论》课程。并多次配合农业部、商业部等单位举办全国性制茶技术训练班,以及通过下场、下乡举办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培训基层技术力量。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茶叶人才。
 
四、庄晚芳
庄晚芳(1908—1996),福建惠安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栽培专家,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主编《茶树栽培学》,著有《茶作学》、《中国的茶叶》、《茶树生物学》、《中国茶史散论》等。
庄晚芳学术论著数量多,内容广,有独特见解,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他编著的《茶作学》,早在1959年就被译为俄文,在苏联出版。他撰写的《中国的茶叶》及主编的《中国名茶》和《饮茶漫谈》均被译为日文,在国外发行。
五、陈兴琰
陈兴琰(1911-2001),广东省三水县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和茶树育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奠基人。长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主编《茶树育种学》,为中国茶树育种和茶学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1952年,到湖南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是湖南省茶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历任湖南农学院茶叶教研室主任,园艺系副主任、主任,茶叶研究室主任,茶叶研究所所长,院务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为茶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理生态”、“茶树高产优质理论与实践”、“茶树起源进化和分类”、“茶学专题”等课程。兼任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农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茶叶通讯》主编等多项社会职务。
 
六、陆松侯
陆松侯(1914-2005),浙江省湖州市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制茶和茶叶审评工作。在创建感官审评理论,统一审评方法等方面,对全国各类茶叶的初精制加工及标准样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主编《茶叶审评与检验》。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组织编写了湖南农学院使用的《制茶学》和《茶叶审评》两门教材。此外,参编的校际协作讲义《制茶学》,于1961年9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参编的《制茶学》,于196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两次参加《茶叶制造》编写工作。到1975年止,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有85万余字。
1978~1979年,受命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该教材于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首批国家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
七、张堂恒
张堂恒(1917-1996),浙江省平湖县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制茶与审评专家。茶学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任学科带头人,中国茶学学科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为茶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业经济贸易以及茶叶标准化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性与开拓性研究工作,获得显著成就。主编《中国制茶工艺》、《茶叶贸易学》,翻译出版《印度茶的栽培和制造》、《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等。
深入安徽的祁门、屯溪、浙江的嵊县(今嵊州)、绍兴等茶叶产地,对茶农的生产投入和产出作了细致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发表了《茶农经济的改善》、《论茶叶专卖》和《祁红毛茶茶价之研究》等论文。
20世纪50年代末,浙江农学院开始接收茶学外国留学生,张堂恒任茶叶加工方向的指导教授,开始指导培养外国留学生与进修生。1987年他被聘为中国茶学学科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并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这标志着中国茶学教学进入了更高的层次。1989年,张堂恒被评为茶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八、莫强
莫强(1919-1984),广东省广州市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和茶树栽培专家。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创建华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培养了大批茶叶技术人才。副主编《茶树栽培学》,著有《茶叶制造》等。
在教学上,他一丝不苟,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莫强曾作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编委参加编写工作;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副主编;著有《茶叶制造》、《野生资源从化白毫》、《茶树育种》、《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教材;平易近人,严谨治学,刻苦研究,为人表率,是广东茶叶界受人尊重的老专家。
九、王镇恒
王镇恒(1930-),浙江省温州市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与茶树栽培专家。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培养了大量茶学人才,为我国茶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茶树解剖、茶树生态研究、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成绩。主编《茶树生态学》、《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茶学知识读本》等。
自1983年起任研究导师,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主讲茶树栽培学、茶树优质高产理论等课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学农爱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学生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视同子弟。
王镇恒从事教学、教育4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英才,桃李满天下,为发展中国高等茶学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刘祖生
刘祖生(1931-),湖南省安化县人,茶学家、茶学教育与茶树育种栽培专家。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与茶叶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育成浙农12、浙农113、浙农21、浙农25等一批茶树新品种;在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和苦丁茶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为创建中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和学科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主编《茶用香花栽培学》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刘祖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去,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中包括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项,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
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1984-1992)、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2001)、茶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91-2001),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讲“茶树育种学”等8门课程,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各1本,即《茶用香花栽培学》、《茶树栽培学》和《茶树育种学》。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和茶学国家重点学科。
正因为有这些茶学老前辈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茶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才能有中国的茶叶文化才能得以代代传承。
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茶文化。
好茶值得一生收藏,好人值得一生尊敬。
作者:只见说茶
日期:2023-11-2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