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走进“茶学泰斗”庄晚芳的故事
普洱茶
远离城市的喧嚣,耳边有微风的抚触,还有负离子爆棚的好空气。走进茶园,满山新绿,扑鼻而来的是茶园飘出的绵绵清香
层层梯田连绵如锦。山丘茂林点染其间,美丽如画。茶园跨山弥谷,成片相连。松林交织其中,景观独特,身处莽莽茶海之间,每到一处都有一种全新的震撼。
这两段优美的句子都是用来描述茶园的美。如今,茶园风貌在科学种植技术的帮助下愈发繁盛。除了原本采茶的主要目的外,更增添了观赏性。
然而,如果不是有这么一个人,成功的把茶学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就不会有如今这般茶园盛世。
 
庄晚芳,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栽培专家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毕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在茶树生物学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晚年致力于茶业的宏观研究,对茶历史以及茶文化的研究作出贡献。著有“茶作学”、“茶树生物学”等。
少时的庄晚芳家境贫寒,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有生活补贴的集美高等师范学校,经过几年的奋斗考入了中央大学农学院。
 
毕业后的庄晚芳经人介绍开始了茶叶改良工作,从而引起了对茶叶研究的兴趣。
1948年,他先后赴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考察,访问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这次访问不仅收获了学识,也激发了庄晚芳埋藏在心里的爱国之心。
陈先生劝他回国从事教育,他深受启发,随即返回福建。这个时期,他逐渐向往革命,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工作。
庄晚芳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从事茶学教育。
经他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以及前苏联和越南留学生约有2000余人。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已成为茶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1965年,他首次培养茶学研究生,成为我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庄晚芳不仅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而且还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逆境中,他依然克服困难,主编了《合理采茶》等4本科普小册子。
 
50年代以前,我国的茶园种植方式几乎全部为丛式茶园,单产低,管理不便。
庄晚芳指出:“至于发展新茶园,为了适应机械化,提高生产率,应该尽量采用条式茶园的布置”。现在我国各茶区发展的新茶园基本上都是采用条式茶园的布置。
1964年8月,《茶叶科学》创刊号发表了庄晚芳的学术论文——《论茶树营养特点与茶园管理的综合技术》。论文阐明了茶树的营养生长特点。
他在科学论证茶树营养特点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了茶园土壤管理和茶树管理各项主要农业技术措施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这篇论文提出的基本观点和综合技术措施,对我国在60年代以后建立的大面积高产稳产茶园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60年代初,他提出了将中国茶树区分为7个主要类型的意见。
1981年,他和刘祖生、陈文怀合作发表了《论茶树变种分类》一文,以茶树的亲缘关系、主要特征、特性和地理分布等为依据,综合多年的研究资料,提出将茶树划分为云南、武夷两个亚种和云南、川黔、皋芦、阿萨姆、武夷、江南、不孕7个变种。
此后,有人通过茶树细胞学研究,证实上述分类较为客观。
 
前面说过,潜心学术的庄晚芳还是一名爱国之人。
“祖国山河如画里,老来更爱两文明。”这是建国35周年时,庄晚芳为浙江农业大学校刊的题词。
当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时,庄晚芳主动向人民军队赠送500双球鞋及药品,以表达他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他还把茶史研究和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如近年他撰写的《茶叶与农民起义》和《茶叶与鸦片战争》,就是两篇很好的文章。
庄晚芳还高度重视研究祖国茶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他利用各种场合、满腔热情地向领导和群众作宣传。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杭州“茶人之家”和厦门“茶人之家”,就是在庄晚芳的呼吁和宣传后建立起来的。
党和政府对他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崇高品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表彰。1984年,他荣获陈云同志亲笔签署的表彰状,这个荣誉他是受之无愧的。
虽然庄晚芳老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他所传承下来的茶学研究,他所教导的一代学子。都已经发展成长为了新生代的茶学人。
就好比那么一句话: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作者:只见说茶
日期:2023-11-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