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回眸寿宁斜滩镇的茶文化历史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斜滩镇的种茶历史有600多年。据张氏家谱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即1416-1426年),张姓最早从浙江丽水迁徙斜滩定居,就在张家龙岗劈草炼山、垦复坪地,并从邻近的福安坦洋和政和等地引进茶苗,大举种植茶叶。此后随着卢、何、周、郭诸姓家族大量迁移斜滩聚居,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他们相继在镇区周边山场开垦茶园,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史料记载,明弘治至万历(1488-1599)的百年问,斜滩东起车岭、西临印潭、南与凤阳接壤、北至水北,方圆三十几公里的座座荒山变成茶园,满目青山一片翠绿。茶叶成了斜滩历史上最为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和贸易商品。

   明、清时期,斜滩主村就已有加工茶叶(主要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十九世纪中叶,斜滩的制茶业亦十分发达。鼎盛时期的1932至1936年,镇域所在地即开办有茶行24家之多,从业人员3000多人从事茶叶加工与茶叶购销活动。当时较有名气的,在坂头有郭丰记、郭阿春茶行;在坂尾有卢广言、卢伯庄、周乃贞(即周源丰号)茶行;在楼下有陈复兴等3家茶行;此外还有设在斜滩的福州铝箱匠专制厂一家。寿宁上半县的毛茶全部送到斜滩茶行加工出口,斜滩的茶商与福安、赛歧、宁德、福州、温州、上海和台湾、香港、东南亚等海内外有茶务贸易往来,每年均产箱茶上万箱(每箱25-30千克),多半经由赛岐或三都海关出口,畅销海内外。
   二十世纪初期,斜滩镇的茶叶销售已十分活跃。据当地爱国归侨卢少洲先生着的《椰风蕉雨忆南洲》一书陈述的,斜滩旅外乡贤志士无不关心家乡茶叶传销。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担任三沙海关关长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军总长萨镇冰交情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滩产的“坦洋功夫”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功夫”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声名大噪,备受青睐。此后,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那时候,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他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蓝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当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是空前绝后的,故有“闽东小上海”之美称。
   由于水路方便,从斜滩装船启运,顺流而下,一天就可到达福安赛岐港。1937年,斜滩的运茶船只达130多艘,最多时增加到200余艘。那时,每届春茶上市时,斜滩热闹繁华,街道张灯结彩,商家放炮敲锣,宣传销售产品争取资金周转,时有所闻。当年寿宁县令宋际春就写过一首《咏斜滩》的五言诗来描述斜滩繁华景象。诗云:“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夜剧村逢偶,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
   但在抗战时期,外商航运中断,国民党官僚资本作祟,买空卖空,通货膨胀,币值日贬,茶景日渐萧条。1945年日寇投降,斜滩茶叶生产开始复苏,价格回升,对外茶叶贸易又趋活跃,商业再度兴盛,斜滩作为闽东、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依然。
斜滩茶文化历史悠久。斜滩人嗜茶成性,视茶如命,接客待友都离不开茶。很早以来就把茶叶当成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信物”,信奉“茶是神,养育一方人”的理念,感到日常饮茶比吃饭更需要,故有“茶哥米弟”之说法,还觉得茶能生金、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斜滩人爱茶成风,茶文化在民间也显得特别独特。尤其是畲族男女,他们至今还流行着唱茶歌、说茶事、以茶传情、以茶抒怀的习俗。在斜滩畲山茶岗上,现在还可以看到一边的采茶女唱:“枝枝茶叶情意深,茶叶好像阿哥心;哥心生在茶叶内,妹心连着阿哥心。”另一边的采茶哥和道:“蜜蜂双双采茶心,哥牵妹手上茶林;合作茶园常丰产,情哥情妹情更深”。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