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不带偏见,是理性喝茶的开始
年前朋友带了点2019年无量山茶样过来,之前喝过一次,泡具是平时用来泡生茶的建水紫陶壶,感受还记得--挂杯花蜜香,很舒服,生态不错,茶汤入口后,最大的感受是涩味比较明显,且滞留时间较长,影响了品饮的愉悦感。
 
从那以后再未喝过,也没有给朋友反馈。前晚无事,饭后到店看书,夜茶用功夫泡法稍显繁琐,投茶较多,一个人喝不完,不免浪费,且需要时时烧水冲泡,影响阅读。索性取少量茶投入平时外出携带的保温水杯,给这款无量山来一次闷泡。
 
因是闷泡,投茶量比功夫泡法少得多,不到一半。96℃的沸水注入后,盖上盖子闷了约十分钟,倒入茶杯,香气不减,还是熟悉的花蜜香,茶汤浓淡正适合自己的口味。这次喝的感受却与第一次有所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涩味降低了,且滞留时间缩短了许多。苦味不重,有涩感,但比较轻微,喝了之后整体的愉悦感比之前提升了不少。
 
当然,涩味轻不排除是因为投茶量少。但从冲泡方式来看,闷泡,尤其是长时间的闷泡,即便投茶量比功夫泡法少,茶本身的苦涩是可以闷出来的。这一点和大家试茶时常采用的重闷法相似,将茶的苦涩都闷出来,看看这样又苦又涩的浓茶汤入口后是什么表现。至少从这次的感受来说,这款茶用闷泡的方式,整体表现还不错。
 
常常觉得,试茶或多或少都带有偏差,尤其从一开始就带着偏见去试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偏差都会进一步扩大。我之前说茶圈经常出现一些攀比现象,其实,偏见和刻意的歪曲也很常见。
 
有的茶商,自己的茶,就是最好的,容不得别人挑一点毛病,别人的茶,即便再好,总要挑出一些毛病;有的茶客,喜欢喝一种茶,就对其他茶类带有偏见,甚至用一种茶的好坏标准去评判另一种茶的好坏。
 
归根结底,茶是自然之物,又经复杂的制作流程,怎么会有完美这一说呢?受自然物候条件的制约,受制作工艺和冲泡方法的影响,以及不同人口味喜好的差异,即便再好的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如果我们要带有偏见,那么偏见应该给那些农残超标、卫生条件差的茶。只要原料生态健康,制作流程干净卫生,这样的茶,你可以不喜欢它的滋味,但不能无端偏见甚至诋毁。
作者:转山
日期:2022-03-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