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茶始于神农,发展于唐,兴旺于宋,盛行于明清。
在中国关于茶的出处说法不一,但对茶具有药理作用始于开天辟地的神农氏的传说,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茶最早发现时是用于医学方面,它具有解毒、消除疲劳、增强意志、矫正视力等功效。后来,经过演变和发展,茶的功能作用日益深化和扩展,儒家以它来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谊;道家把它看作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在长时间的冥想中广泛地使用它来抵抗睡眠。西周时茶作为贡品出现并只用于上层社会;东周时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三国时有以茶代酒的说法;到了隋代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用于社会上层;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开始从社会的上层走向民间。唐朝的时代精神才把茶解脱出来,使它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逐渐形成中国的茶文化。回顾中国的茶文化,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并先后产生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具体的讲,“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的《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的《茶录》,宋徽宗著的《大观茶论》,形成了“点茶道”;“明代”后期,张源著的《茶录》,许次纾著的《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唐宋时期中国的煎茶法的流行、茶文化的兴盛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高峰。我国第一位茶的改革家陆羽写出了《茶经》。与此同时,茶的发展与佛教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而这种风尚,又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在精神境界上禅讲求清净、修身、静虑,从而来寻求聪智、开悟生命的道理;茶的性状与禅所追求的境界相似,于是,形成了“禅茶一味”、“禅茶一体”的风尚。唐朝中后期煎茶道已经成熟,以茶修道思想确立,并形成了初步的茶礼。
茶文化成于唐,兴行于宋。宋代中期制茶方法出现了改变,从唐宋时期的煎茶法逐渐向点茶法发展,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品茶注重“三点”和“三不点”之说。“三点”即新茶、甘泉、洁器为一点,天气佳为一点,志同道合、儒雅风流为一点。“三不点”即茶器不洁不点茶,水不甘甜不点茶,客不雅不点茶。宋代中后期,是点茶道形成并流行时期,茶具文化和茶文学也日益繁盛。明清之时,固型茶逐渐改为散型茶,并多用叶茶。饮茶方式逐步改进,点茶也改为泡茶,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是泡茶道形成并流行时期,茶具文化也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清茶人的两大贡献是:茶人建立了茶寮;茶艺中的习茶法分为“壶泡法”、“撮茶法”和“工夫茶”三种。中国现当代时期,茶文化基本沿袭了清末茶文化习俗,“文革”时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又重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