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大诗人,无论人生荣辱,他总是一路走来,一路诗;并且行行走走都不离茶。
他夜间公办时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他写文作诗时要喝茶: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苏轼嗜茶,常把饮茶当作人生最快事。
他在一首《水调歌头》中把饮茶之乐比作升仙。
他写道:“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篷莱。”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杭为官三年中,他经常微服以游。一日,他到某寺游玩,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坐”,叫小沙弥:“茶”。
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
方丈和这位来客稍事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并非等闲之辈,便急忙改口道:“请坐”,重叫小沙弥:“泡茶”。
小和尚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
及至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本州的官长、大名鼎鼎的苏轼,便忙不迭地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沙弥:“泡好茶”。
这一切,苏轼都看在眼里。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字留念。
苏轼心里一转,即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为: 坐请坐请上座
下联为: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一出就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方丈见此显现出羞愧、尴尬之色,一言难尽。
客来敬茶本是表达一种尊敬、友好、大方和平等的意思,而这位方丈不是不明苏轼之身份,而是不明这一“茶道”之理,所以为苏武所讥。
真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