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看鲁迅兄弟一言不合就拼饮茶观
普洱茶
20世纪初,大清朝日薄西山,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一时群英辈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文坛,不可不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也不能不提主张“人的文学”的周作人先生。
早年,鲁迅与周作人被世人并称“周氏兄弟”,风靡天下。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在北大任教,同在《新青年》发力。鲁迅凛冽犀利,大笔如椽横扫千军;周作人典雅温和,下笔如雨润物无声。两人协同作战,珠联璧合,很多文章相互配合,甚至互用对方笔名。一时间“周氏兄弟”名满天下,在文坛上所向披靡。后来,因二人在革命道路、文学阵营等方面的对立,在1924年6月,兄弟两人公开决裂。
 
品茶乃品味一种人生,自古文人多嗜茶,“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茶文化也成为了透视文人审美观与人生观的窗口。自幼饱读诗书且生于江南产茶之乡的周氏兄弟,也同样钟爱饮茶。
周作人是著名的“饮茶户”、“吃茶文学家”,早年爱喝清茶,闲适生活间自得其法,而晚年却独饮苦茶,并将寓所命名为“苦茶庵”,作《苦茶随笔》散文集,他将自己的人生观与文学观诉诸于茶,在茶香袅袅中,品得一份自在安闲。
 
茶事是鲁迅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这多见于他的日记,而少现于他的文章。在北京时,鲁迅经常在日记中写到上茶馆的事,且多结伴而去。鲁迅与齐寿山合译的《小约翰》,是在1926年的七八月间,前后约一月余,期间,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译完。在离京前,朋友们为他饯行,选择的地点也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漪澜堂”茶室。30年代,鲁迅曾与日本朋友内山完造一起,在上海某书店门口放置茶桶,供人免费享用茶水。关于鲁迅的茶事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三数事》中有明确的记载(1957):“鲁迅先生确是将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在他的日记上就记有关于喝茶、选购茶叶之事。”
中国文人对茶有着特殊的情结 ,把喝茶感受付诸为多姿多彩的文字是文人们最拿手的事 ,至于其精彩程度,则不仅取决于文人们的文学修养,还取决于他们在品茶中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境界。有趣的是两人分别在1924年、1933年写下了同名散文《喝茶》,但文中各自的见解,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周作人的《喝茶》创作于1924年,发表于《语丝》第7期,后收入《雨天的书》。这篇散文谈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中国茶经、谈品茶的茶境、茶食特点等,冲淡恬雅中别具风味。读来悠然平和,清雅隽永,宛如袅袅茶烟弥漫。
文章一开头先由徐志摩讲“吃茶”,引出关于日本的“茶道”,借此揭示自己的生活哲学:“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接着,作者谈及自身喝茶的感受,认为喝“清茶”,才能撇开“止渴”的“生存”功能,鉴赏茶本身的色香味。
 
而品茶的地点也不宜太洋化,乡间茶馆虽说古风犹存,但屋宇器具简陋万分,也未得“喝茶之道”。那么何为真正的“喝茶之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古朴典雅的品茶地点,醇香甘甜的清茶,素雅的用具以及二三知音,偷得浮生半日,便是人间极致的享受了。在苦闷、动乱的人生,周作人先生力求“生活的艺术化”和“苦中作乐”。
接着,他又谈到了茶食。他认为茶食不在于“果腹”,而在于“美”,要有“优雅的形色”和“朴素的味道”。从茶瓜子、满汉饽饽到日本的“豆米的成品”,从家乡昌安门外周德和店里的“茶干”到小吃摊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故土之情和民俗之趣跃然纸上。
该文表现出的清茶观,明显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饮茶观和日本茶道的痕迹,认为喝茶之意不在“生存”,而在“生活”。“口舌之味通于道”,茶文化不仅反映出文人的人生观,也反映出文人的审美观。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将周作人等的小品称为“雅”的小品。周作人喝茶、作文皆讲究“雅”。喝茶要清雅,清淡原味;喝茶要文雅,简洁精致;喝茶要优雅,浅斟慢酌。
 
鲁迅的《喝茶》,写于1933年,后收入《准风月谈》。纵观全文,与其说谈喝茶,不如说“反喝茶”,该文保持了民族斗士一贯的犀利文风,无情地剖析着无病呻吟的文人们。
文章从去某公司买廉价了的茶叶说起,说到盖碗泡茶能泡出好味道。接着作者提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一个干体力活的工人是无法尝出好茶与热水的大区别,而所谓的“秋思”,就是无病呻吟的文人墨客一种矫情。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享清福的文人与勤劳的劳动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究竟谁能活的下去,答案自是不言而明。
 
题为《喝茶》,而其茶却别有一番滋味。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决不是斤斤于百般细腻的所谓的“工夫”。而这种“茶味”,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鲁迅“喝茶”的思想和用意,即在于指出在茶中过分矜持的人本不应该忘却社会责任感,尤其是那些喝着茶且作茶文的文人,不应滥用“练就出来的特别感觉”,在“清福”与“幽默”中玩物丧志,否则就是“病态”。这是对麻木偷欢者敲响的警钟, 文章的思想性与针对性也因此凸现。
清心雅志的文人式艺术生活与国仇家难时的“粗茶淡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价值意义,无可等量齐观,一较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毕竟“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也是“菜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作者: 浅夏
日期:2016-08-2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