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对于茶人三部曲的评价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艺术家,一定会事先在你的作品中和你的命运遭遇。我在写茶人三部曲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后来会成为一个大学的教授,但实际上那时候我已经和我的命运遭遇了,只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已。当年我在写茶人三部曲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个作品要怎么样,会怎么样,我只是有一种想把它写下来的这样一种欲望。
但是呢,这么多年过去以后,因为这部作品特别是去年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而且去年是2015年,严格意义上来说离创作已经20多年了,这个作品就不停的翻译、不停的出版,而且又要拍电视剧了。我就回过来,来反思这个问题了,反思这部作品了。
过去没有很认真的去想过。我首先想到一点就是这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发表以后,有的就是发表那天开始就寿终正寝了,就根本没有人去读。有的呢三年五年,五年十年。有的呢就是不停的、不停的、不停的……包括我自己的作品里面也有一部分作品它印了几次以后就不印了。茶人三部曲最早的出版时间是1995年,1995年出版现在是2015年过了整整20年,而且现在发行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向全球发行,那么就是首先它肯定是有它的生命力。
第二个评价呢,我觉得可能还是有穿透力的。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他有力量,它就能够穿透时间的历史的各种各样的帷幔,从这个时代进入下个时代,从下个时代又到下个时代。它有没有这种力量呢?现在过了20多年了,说明这个力度还在。所以就在想,也可能有一天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能这个作品还在世间,还在流传。因为它写的是茶,可能因为沾了这个光,人们总是要喝茶,那么这个是一个比较正面的评价。
那么也有不满足,就是说你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如果说别人评价是一个史诗式的作品的话,其实是有一块很大的漏缺的。这就是我今天讲的,我想把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到1966年文革之前的这一段历史,我想重新补上。这个如果说不是因为这么多年,我肯定就没有这个反思。我这么多年回过头来觉得这一块是不能漏掉的,这个就是不足之处。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之为茶人
对于我来说,茶人简单的就是他是和平主义者。他的内心世界是和平的,而且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他的表达方式是平和的。其实,只要他的内心是和平,他的表达方式是平和的,在我看来,他就是茶人。这是一个很大范围的一个茶人概念。
关于茶人我曾经有过评价,就是我曾经有过概念的认定。第一,你就是喝茶的人。你是个资深喝茶的人,你整天用你的肉体和精神浸润在茶中,那么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茶人。
第二种就是事茶的人。事茶的人就是说以此为生,种茶开始,到后来包括我们搞教育的、搞茶教育的那都是茶人。
第三种就是具有茶的品相和具有茶的精神的人。那么,这种人他甚至不一定喝茶,或者他喝的茶不一定很多,但是他是和平的、和谐的,而且他表达的方式是平和的,他不是通过非常激烈的暴风骤雨般的这样的一种方式。那么,他也可以算是茶人。
茶的品相与精神
我在学校里教书的时候,其实我真的很简单,我没有自己创造字眼,我就用了“精行俭德”。因为我们不能说因为自己做茶文化,我们就认为茶文化是万能的,茶文化是包容一切的。不是的,我认为茶文化是有自己的非常清晰的品相的。
它的品相总体来说是收,所以“精行俭德”,它总体来说是收。那种狂放勇敢、那种一往无前,这种品相更像酒。我们茶的品相就是有很饱满的创造力,同时又有很强烈的控制力,所以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静态。我们冲动的力量,和我们控制冲动的力量是一样的,达成平衡。所以用“精行俭德”就比较准确。
你要用一个和敬清寂,又是什么禅远,美啊,和清静美啊,这些……别人都会提出来还有别的东西你怎么没有放进去啊。每一个字里都有别的东西没有放进去,但是我觉得“精行俭德”它不仅仅表达了一种美感,或者是品德,还表现了一种人的状态。我觉得总体状态不是茂盛,是控制,是对人类欲望的控制,是对人类欲望的规范。追求准确性,追求君子,隐。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符号,做隐士啊,做高士啊。我觉得这是我们茶人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吧。
王旭烽,中国知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艺术家,一定会事先在自己的作品中和自己的命运遭遇。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第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第二要有很强的穿透力;第三也会有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留有的一些遗憾。来看王旭烽教授如何解读自己的小说“茶人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命运,以及对茶人,茶的品相、精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