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江城县茶文化历史传承千年
 普洱茶
 
  云南普洱江城茶史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恢复、复兴五个时期。勐烈街一直有茶叶上市,但产量少,主要供本地需要,没有形成规模交易。清朝光绪年间,有本地商人收购毛茶,加工成方砖茶,驮运80多公里至李仙江的坝溜渡口,然后水运至越南莱洲(勐莱)销售。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为红河的最大支流,在海防汇入太平洋。1884年之后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出口经营茶叶利润丰厚,勐烈街逐渐有商人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清朝末期为江城茶史上的发展期。
  江城的茶叶产量、出口量逐年上升,坝溜渡口成了转运茶叶等物资的商业码头,出现了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坝溜渡口因建设电站被淹没,但相距30余公里的土卡河渡口还依稀保留一些当年的影子。据土卡河村现年80岁的老人汪成清回忆,他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坝溜村迁移到此,他曾随父亲用木船(猪曹船)运茶叶沿李仙江而下到勐莱(今越南莱洲)。一般是雨水收后,9月份开始航运,到第二年5月都可以通航,每条船可装运茶叶1200斤,运费120块花钱(旧时货币),往返约一个月,李仙江有上百条小船穿梭其间。
  当时江城茶叶面积近万亩,茶叶出口最高时达到5千~6千担,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发现的古董“号级”普洱茶,很多是江城老字号生产的。民国初期到1942年是江城茶史上的兴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殖民地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西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国茶叶在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抗日胜利后,江城茶叶出口有所恢复,但大不如前。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0年,实行包干到户,政府为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特别1987年以后,随着江城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勐康茶厂的相继建成,以及各乡(镇)大大小小的个体私营茶场的创建,各乡(镇)农户自发的种植,江城茶叶生产发展达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3.6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亿元,成为普洱市的主要茶区之一。改革开放后为江城茶史上的复兴期。
  银生古城、宁洱古城、勐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三座古城。勐烈古城在三座古城是最年轻的,但也是目前相对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中段还能看到古城当年的风貌。今年4月,我到勐烈古城拍摄纪录片时,在一栋已经拆除当年开马店的乱石堆中发现一个拴马桩,刻有“公称一担”字样,这在更早时期是作秤砣使用的,勐烈古城的老住户家里还保存有当年压茶饼的石模等珍贵文物,上年纪的老人依稀还记得那栋房子是哪个茶庄的。可惜这些非常珍贵的老房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不断被拆除后建盖新楼,放眼全国类似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但凝聚着如此深厚普洱茶历史文化的则是独一无二。
  江城县茶文化历史非常丰富,但挖掘不够,其历史和经济价值被低估。应该积极挖掘“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历史价值和积极价值。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引进大企业,对勐烈古城进行系统规划、保护、开发,把它建设成为在普洱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古城与普洱茶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胜地之一。
 
作者:未知
日期:2023-08-1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