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粗解普洱茶饼、砖、沱之历史渊源
普洱茶
普洱散茶,经蒸压,成为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普洱紧压茶。平日提及最多的就是饼、砖、沱。那么,这几种代表性的形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七子饼”这个名词,在普洱茶界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普洱茶“七子饼”之名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三国魏张辑《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这是我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七子饼,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茶饼。马帮交易时,将七个饼捆扎好,一饼茶357克,七饼一筒约2.5公斤,一件6筒约15公斤,便于运送。
同时,七饼一筒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从当时的名称沿用下来。另外,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 
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关于沱茶名称的由来,传闻很多,有人说因其成品形状如团,团由沱转化而来,故得名沱;亦有人说过去云南沱茶主要销往四川沱江一带而得名“沱茶”。其外形与普通茶不同,颇具特色,从上面看类似圆面包,从底下看却又类似厚壁碗,中间下凹,每个净重约100克、250克等不等。
通常在包装时,每五个用竹箬包成一包,以树皮绳或竹篾捆绑,结实牢靠,很有意思。据说,这样制作是为了方便古时长途运输及长期存储。
茶砖出现于光绪年间,很多产茶地开始制作砖茶。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体积大,重量轻,运输不便,且需将茶叶装入竹篓,压结实后,再行载运,颇有耗损。为了运输和贮存的方便,而出现了砖茶。
根据不同地域性砖茶形状,总体上来说,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砖型,普洱茶砖重量有100克、250克、400克和几公斤重茶砖。相对而言,砖茶一般压制的较为紧凑,香气、滋味转化的缓慢些,当然,撬茶也要颇费心思。
 
除了被熟知的饼、砖、沱这三种基本造型,还有一种班禅沱。班禅沱又称班禅紧茶,班禅紧茶不是沱茶。沱茶是“碗臼”型,班禅紧茶是“心脏”型,“心脏”型紧茶源于唐代的团茶。历史上心形紧压茶是专为藏区制作的普洱茶,形状亦甚为奇特,乍看就像生长在山野间的蘑菇或一位壮年的心脏一样,有伞帽和手柄,每个净重约250克左右。进销西藏以后受到了藏民的喜爱;后经班禅大师的点化被后人称为班禅紧茶。
据说,制作成这种形状,别有深意。其一,是为方便长途货运。先民们担心过久的运输时间不利于茶叶间的呼吸和透气,便在茶上做出手柄,使其留有缝隙,致其间通透。其二,好客的藏胞们视紧茶为珍礼相互馈赠,在敬献哈达时,用手握住,可同时敬献四个紧茶。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8-1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