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北岸蜚云塔,建于明朝天启初年。过去,往来船只就是通过它来辨明航向。(陈欢/摄)
一张方桌,两张木椅,青花的大口碗各执一个。在太青的茶山上,制茶师傅们就着一口柴火灶台,采一篓茶青,按照自己的喜好,就地便做上二两。茶香沁鼻之际,就着这股鲜劲,泡上一碗,于是二人对饮。坐下来,面朝层峦叠嶂的茶园,满眼绿意,一身的乏便退了。在这云雾流转的仙境之中,原来品茶不必一定雅致,简单到极致反而能品得茶的本意。这便是这茶山上做茶师傅们的饮茶之道。
“三伏暑天阳春在,四季云雾罩青山”,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的澧州自古产茶,以太青山为盛。如果你到过太青,则明了酷暑并不一定与燥热划等号。其山西、北、南三面峰峦重叠,群山巍巍,云雾氤氲,茂林修竹,气候宜人,与这里舒适的气候相匹配的是它600-1000米的海拔,正是产好茶的高度。
在远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发现茶叶,并利用茶叶进行种植和传播。在澧县,有着65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池之地,一直飘逸着浓浓的茶香。
饮茶之风的兴起大概可追溯到唐朝,在彭继光先生主编的《湖南名茶》中记载:“唐代(618—906),湖南茶叶产区已分布到湘、资、沅、澧的四水流域,每年的贡茶就有12.5万公斤……”唐时,澧州大地不仅茶香四溢,并已经有大批的贡茶从澧州运出,一路向北,进入皇室。在《历代名茶·元代名茶》中记载:“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其他有关文史资料记载的元代名茶计有40余种……双上绿芽、小大方产于澧州(现湖南澧县)”。同样在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和介绍:双上绿芽在北宋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已是皇室贡品。
有了这些文化作基石,澧县太青山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潜心挖掘,恢复了这个在宋朝作为皇室贡品的茶叶品牌。再后来,澧州茶诞生了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双上绿芽”。
何谓“双上”?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流传在太青山的民间传说:药王孙思邈曾两次到此,一次是云游路过,因钟情太青山的秀美景色,便信手播下了一颗茶种。多年过去,当药王再次来到太青山,他播下的茶种已经成了漫山遍野、枝繁叶茂的茶山。药王非常高兴,便将茶叶的药用及制作方法传授给当地精心看护茶树的乡民。为了纪念这位济世救人的药王菩萨,人们将他传授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太青山茶取名“双上绿芽”。原来,在历史的长河里,“双上绿芽”曾一直肩负着药用的功能。
曾几何时,“双上绿芽”的名号也丢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双上绿芽”的文化底蕴,及其传统的炒青茶手工制作技艺却在民间保留了下来。为抢救这门传统手工制茶技艺,2012年,第六代传承人张国林、孙运秀将这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申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成功。此后,纯手工制作的“双上绿芽”茶在各种场合频频亮相,并在2005年、2009年分别获得了国际欧盟(IMO)有机认证和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