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趋利避害嗜甜恶苦。茶味多苦,但却奇迹般地成为人们难以割舍的日常饮品,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回甘”,可以带给人些许愉悦。
茶为什么能回甘,其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入口即甜?许多人并不知道,今天贝叶就来谈谈它。
入口微苦,回味清甜
在一些学术文献中,是这样描述回甘的:它主要是由苦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官体验,有人从口腔中味蕾的结构来解读。我们口腔中,感觉苦的味蕾位于舌面前端,涩在两侧,甜在舌面后端。
据此他们认为,人可能先尝到苦涩,然后才是甜。 口腔结构或许是原因之一,但不会是主要原因。因为回甘的主要在于那种回味的绵长,并不是简单的先后顺序。
苦与甜的相对性
有研究表明,不同茶汤样品的苦味和回甘滋味强度差异较大,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为何有些茶汤苦涩会让回甘更好。 对于这个现象,该研究用McBurney和Bartoshuk的说法来解释,即认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即,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
这个解释似乎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经验。吃苦涩的东西后,喝白水会觉得它有些甜。 不过研究者提醒大家,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它们之间的正相关需要在一定限度内。
回甘源于多重原因
绝对的苦涩是不能带来回甘的,茶之所以有回甘,更是在于其内含物质中的总糖和其他物质的综合作用。
比如,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的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苦涩味。
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含量较高,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 50%—60%,茶氨酸是绿茶鲜味的重要影响因子,其水溶液主要表现为鲜味和甜味,可以抑制茶汤的苦味和涩味。 基于上述因素,实验数据也就出现这样的现象。
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白茶、绿茶中,绿茶的苦涩度高,但其回甘分值也是最高的,白茶苦涩度低,其回甘分值也是最低的。 总之,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且回甘是一个综合结果,不是单一原因带来的。
结 语
回甘并不是评价茶叶品质的绝对标准,不然我们怎么解释近些年越来越火的白茶。茶的品质,在于其综合表现,香气、醇厚、协调、回甘生津等等,不可偏颇。
资料来源:《茶汤回甘滋味及其电子舌应用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