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分为两季。清明前后采摘的称为细茶,是绿茶的基本原料,到夏秋季采摘的称为粗茶。
只有“粗茶”包含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糖类才充实、饱满。就像日常生活中吃酸苹果(未成熟)和吃熟透的苹果一样,其中的成分已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在针对调治某种疾病的茶疗时,强调要用“粗茶”。现在医学也有大量生化指标支持:“粗茶”所含内容物比细茶更为丰富。
这里要强调的是,“粗茶”并不是指粗劣的茶,而是针对细茶而言的成熟茶叶,也有人称老茶。
有一个误区需要说明。为采摘老茶保留的茶园是不允许采摘春茶的,采粗茶的茶叶必须待到成熟期才能做标准藏茶的原料。此种茶叶的光合作用更为完善,如采过茶芽再去采粗茶就会降低藏茶的品质。藏茶就是典型的成熟茶,因为是夏秋茶采摘,研究发现,它所提供的物质是所有茶类中最为丰富的。
藏茶不能代替治病的药。所谓“药”,必须是医生诊断后开出处方所列药品,具有明确组成成分及功效,获得国家药准字号的管制品类,与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保健品”不同。藏茶具有调理胃肠和日常保健功能,属于一种有调理和保健功能的养生饮品,能解决亚健康问题。喝藏茶可少吃药的保健观念印证了中医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茶补”的预防思想。
现代医学和古老的中医学已经进入了多学科、多系统的领域,任何单味的物质均参与解决生命科学这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说明的是,从中国上古传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植茶始祖吴理真种茶的目的,就是发现了茶的药效;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茶的药用价值很高,也就是说,茶初始时就是“药”,因为它的低毒和养生功能最终被祖先定格为“饮料”,所以它虽然不能取代“药”,但药也不可能取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