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详解白毫银针茶
普洱茶
 
   旧时在福鼎,制茶师在制做白毫银针时,十分注重不轻易用手接触芽头,认为手有汗渍具咸性,会损坏银针上的茸毛;晾晒茶叶过程进行并筛时都不能用手,每个制茶师由此练就并筛的过硬本领。一些老茶师介绍,他们的师傅教他们晒银针时,还用筷子来夹银针。
 
   白毫银针的制法,《中国茶叶大辞典》这样论述:“以春茶头一二轮顶芽为原料,取嫩梢一芽一叶,将真叶与鱼叶轻轻剥离,将茶芽匀摊水筛上晾晒至八九成干,再以焙笼文火焙干,筛拣去杂制成,趁热装箱。”
 
   白毫银针制法从采摘开始。茶芽的采摘方式有拔针和剥针两种形式。如今茶农为了省时省工,往往采用直接从茶树顶芽拔取银针方式叫拔针;以前是先采一芽及叶后,然后用手将真叶、鱼叶轻轻地剥离,叫剥针。现在,也有茶企两种采摘方法同时应用。
 
   制作白毫银针的原材料,一般是白毫多的肥壮芽叶,有着“十不采”的规定,即“雨天不采,露水不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人为损伤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霜冻芽不采”。采摘后的芽叶,马上进行萎凋。
 
   庄任在《银针白毫》一文中这样描述:“采制银针白毫的茶树,每年秋冬要加强肥培管理以培育壮芽。翌年采制以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品质最佳,到三、四轮后多系侧芽,较瘦小。更新后萌发的第一轮春芽特别肥壮,是制造银针白毫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银针白毫原料的要求,一般不采制。” 《中国茶经》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福建省外贸下订单给福鼎茶厂或茶业收购站,再由茶业收购部门提前半年向茶农征订,让茶农提前好管理茶园,多施肥培育出适制银针的原材料。
 
   1963年,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专门介绍福鼎的白毫银针制法:“把茶芽薄摊在水筛上,每筛约半斤,要摊得均匀,不可重叠,因为重叠的部分会变黑。摊好后放在架上,让烈日曝晒,不可翻动以避免伤叶红变,也不可放在地下,以免妨碍空气流通,延长晒干时间,……再加文火烘焙到足干时即可贮藏……”
 
   白毫银针也叫银针白毫,是福鼎白茶中的极品。1982年被商务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名列第二,1984年又被商务部评为金奖。2009年,福鼎市政府把白毫银针等级最高的命名为“太姥银针”,成为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
 
   《中国茶叶大辞典》对银针白毫是这样注释的:“银针白毫亦称‘白毫银针’、‘银芽’、‘白毫’。产于福建福鼎、政和的针状白芽茶。因单芽遍披白色茸毛、状似银针而得名。清嘉庆元年(1796)福鼎县首用当地有性群体茶树——菜茶壮芽创制。1885年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1889年政和县开始用选育的‘政和大白茶’品种壮芽制银针。……福鼎银针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银针汤色醇厚香气清芬。……产于福鼎的白芽茶亦称北路银针,产于政和的叫南路银针。”
 
   种种原因造成白毫银针未参与1959年的十大名茶评比,但在非官方评比的“十大名茶”里就包括北路银针和南路银针。茶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982年商务部的名茶评比更有广泛性与权威性。
 
   福鼎每年在清明前开始采摘制银针的芽头,适制银针的采摘时间一年只有15天左右,这个时期采摘的芽叶,因其营养成分在茶树根部已积累半年之久,芽头萌发时,营养物质由根部运输到芽,使茶芽的营养成分充足。春季采摘芽叶原材料不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所以在外销欧盟时白毫银针全部是属于免检产品。只有在清明前后的这段时间采摘芽头才可制作银针,据测算,现有一亩茶园一年能生产白毫银针不足2公斤(以前更少),其他时间的芽叶只能生产白牡丹、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等,所以白毫银针弥足珍贵,售往国外,与黄金同价。
 
   福鼎的白毫银针贵在银针上的白毫,白毫中内含物丰富,其氨基酸含量高于茶身,含量可达干重10%以上,披覆有序,银光闪烁,形成素雅的外形与毫香蜜韵的滋味。与政和产的白毫银针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白毫的密披度与光泽度。
 
   1906年编撰的《福鼎县乡土志·十五都分编》载:“白琳茶业特盛,中外通商,白毫之良,为五洲最,故商贾辐辏,居然一大市镇”当时,福鼎就把白毫银针称之为“白毫”,而且被冠于“五洲最”。
 
   福鼎民间,流传着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白茶可以存放,越放越好喝,把白毫银针当成药,其清热解毒、治疗小儿麻疹的效果更加深入民心,但一直以来白毫银针作为统购产品,很少在市面流通,只有一些茶农和少量懂茶的人会收藏一些白毫银针,作为家庭应急之需。
 
   吴宁在《福鼎白毫银针在美国》一文中说到:“……我虽不打算在店里买茶,却注意着茶的质量和销售量,发现其中白毫银针的瓶子往往是空的。店里售货员说,散茶里就是这种茶卖得最快,常常都要添加。因为我还没喝过福建白茶,就买了几两去试试,白毫银针的味道鲜甜醇厚。……福鼎的白毫银针也有脱销的情形,显然白毫银针在美国是供不应求的。”
 
作者:玲儿
日期:2016-04-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