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茶行业有点迷失方向。
据2014年统计,我国茶园总面积4112万亩,茶叶产量209.2万吨,茶园面积与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同年,茶叶出口总量为30.1万吨,去除出口量,可以推算出我国年人均可消费茶叶2.75斤,可是我国实际年人均消费茶叶仅1.12斤。茶叶产能严重过剩,茶叶的内外销压力很大。但是,不少地方仍然盲目地在毁坏森林、开辟茶园,这样发展茶产业,岂不是要赔本赚吆喝?
不注重科研和技术引进,却把工艺做得越来越复杂。如不少红茶产区流行手工红香螺、红松针、红眉茶等。还有某铁观音企业表示,他们的产品如何考究,其中仅炭焙提香就需要5次。茶人洪治认为,茶叶品质和复杂工艺不能划等号,不是说工艺越复杂,品质就越好。相反,多一道工序就多一道风险和损耗,多一道工序必然多一份人力成本。
过分强调“货卖一张皮”,包装越来越豪华、越来越繁琐,这样既增加产品成本,又不环保,也不符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国家规定,茶叶包装层数不应超过3层, 包装空闲率不应超过55%, 初始包装之外所有包装成本的总和不应超过商品销价的20%。
茶叶价格越卖越高,炒作之风此起彼伏。一些商家囤积居奇,把茶叶炒成天价,追捧老茶、制售假茶,从中牟取暴利。2005年后猛炒普洱,2007年跌入谷底,之后轮番炒作金骏眉、湖南黑茶、武夷岩茶、白茶等等。以金骏眉为例,动辄数千元、上万元,实则为畸形市场、夸大的需求,我不禁要问,这么昂贵的茶叶,究竟有多少人能消费得起?当然,我们不能否定高端需求的存在,但毕竟是少数;不接地气的茶市新宠金骏眉,最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今后茶叶市场将日趋理性,价格也将日趋理性。很多同行抱怨说现在生意很难做。此话不假,未来茶叶生意更难做。因为这是一个严重供过于求的行业。对此,茶企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风险意识。我们除了做好质量、保障品质外,在选择市场定位时,一定要弄清楚,我们做出来的茶叶要卖给谁喝?在选择价格定位时,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否买得起?不能盲目人云亦云、东施效颦。
白茶是工艺最简单、最原始的茶类,始于上古时期神农时代,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由于人们对茶叶缺少科学认识、又受生产条件的限制,靠天制茶,品质很不稳定,导致白茶在唐代以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10年前,在福建福鼎、政和茶企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白茶生产,积极推广营销,白茶逐渐被茶客认识接受;近几年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对白茶的深入研究,发现白茶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突出的保健功效,白茶市场迅速升温。在白茶时代即将到来之前,我们须清醒意识到白茶发展要走群众路线。
首先,价格亲民。白茶工艺简单,工序少,单位生产成本最低,具备亲民销售的前提。各地茶商应结合当地消费水平,推出老百姓买得起、喝得放心的亲民白茶,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价格区间总体在每斤100-500元。
其次,保障品质。万丈高楼平地起,品质是基础,根基不牢,楼越高越危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避免出现铁观音盛极而衰悲剧重演,也不要忘了曾经一统天下的白茶是如何被历史淘汰的。茶人洪治愿意将白茶专利技术与生产企业广泛合作,通过改进品质,造福茶友、造福社会。